“哀毁骨立”富盈策略,出自于《后汉书·韦彪传》,原意是说在父母去世之后,儿女因为悲伤过度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,现在也用来形容人的身形极瘦,像是只剩下骨架一样。
韦彪,字孟达,东汉扶风平陵(今陕西咸阳)人,乃西汉丞相韦贤玄孙,东海太守韦弘曾孙,大司马韦赏之孙。
韦彪自小就十分孝顺,父母去世后,他伤心地守丧三年,从未出过守丧的棚子,以至于服丧期满时,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,治疗了好几年才有所好转。《后汉书·韦彪传》对此有载,“孝行纯至,父母卒,哀毁三年,不出庐寝。服竟,羸瘠骨立异形,医疗数年乃起。”
光武帝建武末年,韦彪经举孝廉入仕,官拜郎中,后因病免官,又回乡教授学生,他安贫乐道、淡泊功名,深受三辅地区儒士的敬仰。汉明帝时,韦彪再度入朝,此后历经汉明帝、汉章帝两朝,历任谒者、魏郡太守、左中郎将、长乐卫尉、奉车都尉、大鸿胪等职。章和二年(88年),韦彪年老致仕,次年去世。
韦彪的事迹固然感人,但在西晋时期,却发生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实例,这便是西晋大臣王戎与和峤的故事。
王戎出身琅琊王氏,祖父王雄曾任曹魏幽州刺史,父亲王浑也官至凉州刺史。王戎自幼聪颖,神彩秀美富盈策略,乃著名的“竹林七贤”之一,王戎五六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,在众人都因猛兽的咆哮而纷纷逃跑时,只有王戎站立不动、神色自若,魏明帝曹叡看到后,称赞王戎真是个奇童。后来,王戎经钟会推荐而入仕,被司马昭辟为掾属。
和峤同样出身官宦世家,祖父和洽曾任曹魏太常,和逌官至曹魏吏部尚书。和峤年少时便十分有才华,有盛名于世,后入仕为太子舍人。西晋建立后,和峤又因贾充的举荐,被晋武帝任命为黄门侍郎。
王戎与和峤两人都以孝敬父母而闻名乡里,后来两人的父母也是一前一后去世,然而两人的表现却大相径庭。
王戎虽然以孝道闻名,但在母亲去世之后,他却并没有举行隆重的丧礼,反而逾越礼制,饮酒食肉,甚至还用吃剩下的鸡骨头支床。
和峤家中同样遭遇大丧,但他却是另外一番景象,他严格按照丧礼的要求置办了丧礼,每天都哀哭不止,当真是闻者伤心、见者落泪。
晋武帝听说了两人的事情后,便对刘毅说,“最近王戎、和峤两家都遇到了丧事,你去吊唁和慰问过他们了吗?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,每天的哀哭已经超过了礼制的规定,他的身体是否能够挺得住,这让人很担心啊。”
刘毅乃是一位节操清正的官员,而且也善于平平他人,他听了晋武帝的询问后,却是笑道,“臣已到他们两家去吊唁和慰问过多次了,但我看到的却并非如此。和峤看起来似乎很讲究丧礼的礼节,每天都哀哭不止,但却依旧容光焕发,身体看起来也没有什么损伤。而王戎却不同,他虽然连最基本的祭礼都不准备,也很少听到他的哀哭声,但自从家中遇丧以来,却因内心爱尚过度,如今已经瘦得如同枯骨一般了。”
汉宣帝听罢,有些不解的问道,“这是为何啊?”
刘毅回答道,“臣以为,和峤哀哭备礼的孝行是做给活人看的,这是生孝;而王戎却是因为母亲去世,真的伤心欲绝,这却是做给已经死去的人看的,这便是死孝。因此,臣以为,陛下不必为和峤担心,应该担心和忧虑的反倒是王戎啊!”
虽然在孝心上王戎与和峤的表现各不相同,但两人却皆可称谋国大臣。和峤和峤为政清廉,深得百姓人心,晋武帝时历任颍川太守、给事黄门侍郎、中书令等职,晋惠帝即位后又拜为太子太傅,加散骑常侍、光禄大夫,并任命为少保,辅佐太子司马遹,后于元康二年(292年)病死于任上。
王戎则历仕吏部黄门郎、散骑常侍、河东太守、豫州刺史、建威将军等职,并参与了晋灭吴之战,因功进封安丰县侯,西晋时又历任侍中、光禄勋、吏部尚书、太子太傅、中书令、尚书左仆射等职,并于元康七年(296年)升任司徒,位列三公。“八王之乱”时,王戎预感到天下即将大乱,于是逐渐退出朝堂,最终于永兴二年(305年)病逝。
操盘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