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文帝曹丕有两位皇后,一位是文昭甄皇后,也就是大家熟悉甄妃或者甄宓;另一位是文德郭皇后,即郭女王。曹丕生于187年,有意思的是两位皇后都比曹丕大鸿E配资,甄妃生于182年,郭女王生于184年,看来曹丕是“女大三抱金砖”的信奉者。
史书中关于甄皇后、郭皇后之死,有许多矛盾的记载,有的说是正常死亡,有的则说得很玄乎,什么“披发覆面,以糠塞口”,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?
甄妃之死
1、正常死亡说
《魏书》记载“会后疾遂笃,夏六月丁卯,崩于邺”。按照《魏书》的说法,曹丕称帝后,群臣上奏建造长秋宫,曹丕下诏书准备迎接甄妃到洛阳,要封她为皇后,甄妃上表推辞,说自己德行不够,不配当皇后。双方还在推让呢,结果221年六月,甄妃病重去世。
2、非正常死亡说
陈寿《三国志》的记载则很简洁明了:曹丕称帝后,刘协把两个女儿送给曹丕为妃嫔,另有郭女王和李、阴两位贵人同时得到宠爱鸿E配资,甄氏日益失意,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。曹丕大怒之下“遣使赐死”。
裴松之对于《魏书》记载甄妃病死嗤之以鼻,他认为史家春秋笔法应该秉承“内大恶讳,小恶不书”,意思是说《魏书》的编纂者及当权者如果认为这是大恶事,则应该隐去不写,如果认为这是小恶事,则不应该假为之辞,用虚假的语言粉饰太平到了这种地步,实在是之前史书中从没有见过的。
陈寿当然能看见《魏书》中是如何记载的,但他没有采纳,而是秉笔直书“遣使赐死”,可见甄妃当然是被曹丕赐死的。而且陈寿在郭女王的传记中,也明确提到“甄后之死,由后之宠也。”意思是说,甄妃之死,正是由于郭女王受宠。
综上所述,甄妃之死,是曹丕遣使赐死,而且郭女王在其中发挥了不好的作用。其实很容易理解,不就是宫斗吗,郭女王斗死了甄妃,仅此而已,辫子戏里天天演的桥段罢了。
郭女王之死
甄妃既然是被赐死的,曹丕当然不会立她为皇后,所以文昭甄皇后是魏明帝曹叡继位后,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后。而郭女王则不同,据史书记载,郭女王“有智数”,曹丕能够夺嫡成功,郭女王曾参与谋划。
所以在223年,赐死甄妃的第二年,曹丕立郭女王为皇后。226年曹叡继位后鸿E配资,尊郭女王为皇太后,给郭女王从兄郭表加官进爵。看上去一片祥和,但郭女王之死,也存在两种说法:
1、正常死亡说
《三国志·后妃传》中记载“青龙三年春,后崩于许昌”。《明帝纪》也记载“丁巳,皇太后崩。”根据《三国志》的记载,郭女王235年去世,没有什么特别的。184年活到了235年,在古代也不算短命了。
2、非正常死亡说
但根据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的记载,情况则完全不同。《魏略》里说,魏明帝继位后追究生母甄氏之死,郭太后遂以忧暴崩。甄氏临没时,将明帝托付给李夫人,后者在郭后崩后告诉明帝甄氏遭到谗害,尸体被发覆面,明帝令殡葬太后如当初甄氏死状。
《汉晋春秋》记载甄妃之死,是由于郭女王受宠,死时披发覆面,以糠塞口。甄妃死后,曹丕立郭女王为皇后,并且让他抚养曹叡。曹叡继位后,追问母亲甄妃死因,并且逼杀郭女王,下葬时“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”,也就是披发覆面,以糠塞口,算是替母亲报仇。
卢弼在《三国志集解》中写道:黄初二年甄氏被赐死时,曹叡已经十七岁了,难道能不知道他母亲死时的情况,还要等旁人说吗?我认为这个疑问很有说服力。甄妃死于221年,曹叡当时已经17岁,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母亲是怎么死的?
另外,曹叡于226年继位,如果真的要为母亲报仇,为何要等到235年才逼死郭女王?而且,从史书记载来看,曹叡继位后,就尊郭女王为皇太后,而且多次给郭女王的从兄郭表加官进爵,对于郭家的封赏颇为丰厚。怎么看,郭女王都不像被曹叡逼死的,所以我倾向于认为,郭女王是正常死亡。
结论
甄妃之死,是曹丕赐死无疑,而且郭女王受宠是原因之一;郭女王之死,应该是正常死亡。
虽然得出了结论,但我却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:曹叡既然知道自己母亲被赐死,和郭女王有关系,为何曹叡没有什么作为呢?难道甄妃之死,和郭女王没有关系?又或者有别的什么隐情?望方家指点一二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
操盘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